English
  7~12 c
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

现代冰川

玉珠峰现代冰川

玉珠峰为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海拔6178m,冰川总面积190km2,冰川平均长度5.7km。玉珠峰冰川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坡面冰川等。公园内可见十余条大型冰川。

 玉珠峰现代冰川

 

玉虚峰现代冰川
   

玉虚峰是玉珠峰的姊妹峰,位于昆仑山口的西侧,海拔5980 m。玉虚峰因昆仑神话中的玉虚仙女传说而得名,是道教朝觐中心之一,道教昆仑派的主道场。玉虚峰以群山为座,矗立云霄,终年积雪,现代冰川活动剧烈,冰川覆盖面积达80km2,共有30余条冰川分列南北坡,其中最长的冰舌位于南坡,长约1.3km,宽约500m。玉虚峰古冰川地貌特别是冰蚀地貌也十分典型,在野牛沟内可见多个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等,反映了地质历史上多次强烈活动的冰川作用。

 

玉虚峰现代冰川

 

半月型冰川
     

半月型冰川为一处悬冰川,它是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悬冰川一般规模较小,不下降到山麓,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当气候进一步变冷或降雪增加时,悬冰川可发展成山谷冰川。此地亦为野牛、狐狸等珍贵野生动物时常出没之地,更给该景点增添许多神秘之感。

 

半月型冰川

 

冰川刨蚀地貌景观

野牛沟刃脊、U型谷
   

此处刃脊的岩性组合主要为志留系(距今约4.4亿年)赛什腾组的变质砂岩、板岩夹碳酸盐岩,刃脊锋利,山脊走向约为186°。东西两相邻的冰川U型谷不断扩大、后退,使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便形成了此处的刃脊。

刃脊西北有一处U型谷,谷底海拔4190m,谷宽约1100m,U型谷又称冰蚀谷,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字形的谷地,一般起源于冰期前的河谷或山谷。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拔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能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

 

刃脊

U型谷

 

黑沟冰斗群

黑沟两侧及沟尾分布了十余个冰斗,冰斗底部海拔4900-5000m,冰斗宽度大小不等,一般在700-1000 m。冰斗主要是在过去雪蚀凹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它像木匠的刨子和锉刀那样不断地工作,原来的凹地逐渐被刨蚀成三面环山、状若圈椅状的冰斗,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组成,一般产生在雪线附近,是鉴别古雪线的位置及其变化的主要证据之一。

 

黑沟冰斗群

 

南山口冰斗

西北向延伸的雪山顶上的4个较大冰斗,最高点海拔4550 m,最大冰斗宽约800 m。形态完好,似圈椅状,是冰斗的典型形态。

 

南山口冰斗

 

南山口角峰

角峰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玉珠峰的3个冰斗与3处角峰清晰可见。角峰相间排列,规模较大,最高点海拔4950 m,较锋利,形态十分典型。

 

南山口角峰

野牛沟金字塔(角峰)

角峰海拔约4800 m,高约300 m,角峰三面被冰川刨蚀,刨蚀面整齐平直,整体呈端正的三角锥形,似埃及金字塔。

 

野牛沟金字塔(角峰)

 

冰川堆积地貌

望昆冰期冰碛物

冰碛物指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碎屑物质,它们主要是在冰川的运动过程中,对冰床进行刨蚀和挖蚀而产生的。昆仑山口一带在更新世共有三次大的冰期,望昆冰期是其中最老的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50-70万年前。如今在昆仑山口地带,这次冰期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已被后期的地质作用强烈改造和破坏,仅有少量冰碛物分布在昆仑山口西侧的山顶平台上,以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砾石为主。远远望去,昆仑山口的山顶上散落着一些巨大的冰川漂砾,与周围岩石格格不入,令人称奇。

望昆冰期冰碛物

 

冰缘地貌景观

惊仙谷冻胀丘(泥火山型冰丘)

惊仙谷冻胀丘长140 m、宽45m、高20m,其年龄在千年以上,是青藏高原规模较大的的冻胀丘。

冻胀丘形成是由于径流于多年冻土层下的地下水,在受到顶部冻结层隔阻时,从冻结压力大的地方向冻结压力小的地方集中,或沿断裂构造部位汇集并不断上涌,结果使地表变形隆起形成丘状地形,即冻胀丘。由于冻胀丘在膨胀过程中常因冻胀而产生裂隙,沿着裂隙常有地下水夹杂泥土混合而成的泥浆喷出,所以也被形象的称为“泥火山型冰丘”。

惊仙谷冻胀丘(泥火山型冰丘)

 

冻胀草丘

冻胀草丘位于野牛沟沼泽处,由于地下水受冻结的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地表草丘变形隆起,形成了冻胀草丘。

 

冻胀草丘

 

惊仙谷石冰川

惊仙谷石冰川分布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通过的惊仙谷两侧山地顶部,共18条,其中昆仑山隧道西侧16条,东侧2条。石冰川的源头海拔高4900m左右,与帽状展布的中更新世和上新世寒冻风化岩屑相连。

石冰川又名“石河”,昆仑山的石冰川比较特殊,它全部由原来覆盖在山顶的古洪积砾石层和冰碛漂砾组成,在长期的冻融作用下,砾石顺沟簇拥,或整体推移,或塑性流动、推挤冲断,形似冰川,故名石冰川,是昆仑山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的一种特殊冻土地貌。

 

惊仙谷石冰川

香炉峰

野牛沟内的香炉峰属冰缘地貌中的岩屑坡。山体总体呈土黄色,却在山峰顶部突兀露出了志留系纯黑色的岩层,由于山顶雪蚀风化作用和寒冻风化特别强烈,岩屑丰富,在冻融作用和融水冲刷作用的参与下,岩屑坡发生蠕流运动,布满山顶,好像给山峰盖上了黑色的面纱,又好像是铺上了黑色的炉灰,故名香炉峰。公园内有四座香炉峰,分别是:东香炉峰、大香炉峰、中香炉峰、小香炉峰。

 

香炉峰

 

 

岩石地貌

花岗岩地貌

昆仑雄狮(象形山石)

岩性为华力西期(4.05-2.5亿年前)灰黄色-浅红色二长花岗岩,经长期风化作用,形成一处大型象形山石景观,形似一头匍匐于地面的威猛雄狮,昂头望向东方,可谓是镇守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神兽。

 

昆仑雄狮

 

问道昆仑(象形山石)

该点出露燕山期(2.05-1.35亿年)斑状二长花岗岩,风化作用强烈。山顶有一块岩石形似侧身而立、仙风道骨老人,身着道服,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头束发髻,垂拱而立,似老子与天地讨论万物之法,又似姜太公向仙人讨教治国兴邦之道。昆仑山为道教圣山,这一形象极富道教色彩,顾取名为“问道昆仑”。该象形山石是花岗岩节理与球形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道昆仑

金蟾(象形山石)

金蟾由花岗岩碎石滚落而形成,落石高约1-1.5 m,宽约1 m。极像一只蹲在山腰向上仰望的蟾蜍,生动可爱。

 

金蟾

昆仑神鹿
       

玉虚峰道场北面的山峰之上,底部加里东运动晚期(距今约4亿年)形成的灰白色二长花岗岩呈树枝状侵入于上部志留系(距今约4.4亿年)变质砂岩、板岩中,围岩角岩化发育,侵入界线十分清晰,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在碰撞挤压背景下,不同层位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并最终侵入志留系围岩中所致。侵入脉体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图案,好像一只飞驰的神鹿仿佛要破壁而出,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昆仑神鹿

野牛沟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类型为中粒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华力西中期,原生节理发育,主要产状为180°∠45°。花岗岩是深成的岩浆岩,它是由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上升失热冷凝而成。其凝结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以下。花岗岩岩浆冷凝成岩并隆起成山,便形成了现在的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出露地表后受到风化,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在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因此称作球状风化。球状风化的风化碎屑物质被剥离以后,残留的球状岩块称为石蛋。

 

花岗岩地貌

碎屑岩地貌

群龙出海(雅丹地貌)
   

群龙出海为西王母瑶池畔的雅丹地貌,“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它是由西王母瑶池半胶结的湖相沉积物,经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相间排列的风蚀垄岗和风蚀凹地(沟槽)组成的地貌组合。单个垄岗高度约为30cm-40cm,高度较矮,属于雅丹地貌的初级阶段;垄岗间间隔约为2m-4m。该处雅丹地貌出露面积约为5km2,如一群盘踞在瑶池湖畔的小白龙,正跃跃欲试,腾出水面。

 

群龙出海

砂积地貌

西大滩新月形沙丘

西大滩公路北侧有两道新月型沙丘,西面沙丘长约300 m、高约30 m;东面沙丘长约180 m,高约25 m。两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最基本的形态。沙丘两坡不对称,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沙丘两翼顺着风向(西南方向)延伸。沙丘活动强烈。通过航片对比发现,两沙丘在向北东方向移动过程中曾一分为二,其中西侧沙丘在20年间,北翼移动了29.4 m,南翼移动了88.4 m。

 

西大滩新月形沙丘

一道沟沙丘
   

一道沟沙丘是公园最大的沙丘地貌分布处,东西延伸约4 km,南北延伸约3 km,是由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以来)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堆积而成,形成时间早于温泉沟沙丘。 随着季节的变化,沙丘表面覆盖一层稀疏的绿草,沙粒度均匀,磨圆极好,根据沙丘的流动程度划分为固定沙丘。沙丘形态主体呈蜂窝状,主要是由两个风向近直交的风互相干扰下形成的。被风吹皱的沙海一眼望去犹如大海泛波,浩浩渺渺连绵直到山边。天气晴朗时,还可遥遥望见玉珠峰皑皑的冰川。

 

一道沟沙丘

温泉沟沙丘
   

温泉沟沙丘是位于温泉沟口的小型沙丘,分布面积约1km2,东西延伸约860 m,是由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以来)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堆积而成。该沙丘规模较小,表面基本无植被发育,其形态时常改变,时而变为饼状,时而变为盾状、新月状,但沙丘的地理位置基本不变,属于半固定沙丘。沙粒粒度均匀,磨圆极好,在阳光下呈耀眼的金黄,映衬着远处青黑色的山峰显得极为灵动。

 

温泉沟沙丘

二道沟沙丘

二道沟沙丘位于二道沟沟口,与一道沟沙丘一样,形成于末次冰期结束之后,由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以来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堆积而成。沙海南北长2600 m,东西宽1500 m,面积约3km2。沙海与北面的野牛沟沼泽交相辉映,金沙绿草,一派高原的恬静景象。

 

二道沟沙海

小南川沙丘

沙丘由第四纪风积物堆积而成,长约1800 m,宽约1200 m,为蜂窝状沙丘。该沙丘是在长期多个风向的作用下形成,形成于山前或地形复杂的地区。沙丘表面植被不发育,为流动型沙丘。在阳光下色彩斑斓,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小南川沙丘

构造地貌

单斜山

单斜山由古老的中三叠系(距今约2.3~2.5亿年)软硬相间的砂、砾岩沉积岩层构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中,受下部基底断裂的影响,使上部盖层褶皱隆起成山,在褶皱的一翼则常常形成单斜山。该单斜山岩层层理清晰,整体倾角约15°,倾向约为260°。在阳光照射下,不同的层系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色彩,如:浅红、深红、深紫、青蓝、浅灰、乌黑,色彩缤纷,犹如山峰上的一道彩虹。

 

单斜山

直立岩层

老道沟口的志留系(距今约4.4亿年)地层,是公园内年龄较老的地层之一,其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及板岩,产状近于直立,倾角达到70~80°,走向约为290°,与其周边的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且岩层局部有弯曲变形现象,说明直立岩层的形成主要是受构造运动影响。由于直立的岩层层厚均匀,基岩出露良好,远远看去好像是整齐排列的书本,叙述着地质历史的变迁,记载着昆仑山的沧桑。

 

直立岩层

南沟峡谷

峡谷呈南北方向延伸,长4-5km,最深处可达50 m,宽不足3 m,如此大的高差,说明在峡谷形成的时期,该区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地表抬升。河道中可见河流二元结构(下部为砾石等较粗的沉积物,上部为砂岩等较细的沉积物——揭示了河流沉积环境),砾石磨圆较好,中度分选。在峡谷转向处,由于河流侧向侵蚀作用,形成了宽约2-3 m,高4-5 m的半钟型空洞。

 

南沟峡谷

 

一线天峡谷

峡谷沿东西方向延伸,长约2km,最深处可达40m,遥遥望去,狭长陡峭的深谷蜿蜒曲折,像一条绸带绕山盘旋,谷里清澈水流哗哗的流淌着,连绵不绝,好似大自然的“吟唱”。峡谷如此大的高差,说明在峡谷形成的时期,该区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地表抬升。

一线天峡谷

 

流水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三岔河阶地

三岔河桥附近昆仑河右岸发育IV级阶地,局部可见V级阶地。Ⅰ级阶地高出河水面3 m,为距今约1.17万年前的全新世以来堆积的冲洪积砂砾石层夹砂土透镜体。Ⅱ级阶地高出河面5 m,由全新世洪冲积砂砾石层组成。Ⅲ级阶地出露剖面3.5 m,为晚更新世距今约10万年的洪冲积砂砾石夹粘土及细砂透镜体。Ⅳ级阶地出露剖面高7.1 m,由砂砾层组成。Ⅳ级阶地的发育以及各级阶地高度的变化,反映了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的急剧隆升,在三岔河一带至少有4次间歇性抬升,每次抬升幅度不等,说明地壳抬升具不均衡态势。

 

三岔河阶地

雪水河阶地

该处发育V级河流阶地。其中 Ⅲ-V级阶地出露宽度4-6 m,Ⅰ-Ⅱ级阶地出露宽度1.5-3 m。物质成分为砾石、砂、粘土,其中砾石50%以上,砾径约0.5-2 m,磨圆较好,分选中等;砂40%,粘土约10%,胶结程度较好。5级阶地代表了本区域至少发生过5次间歇性抬升。

 

雪水河五级阶地

野马滩

野马滩面积约8km2,有一广阔的冲积扇,呈三角形。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扇缘宽约100 m,从扇根至扇缘约50 m,坡度5-6°。野马滩绿草如茵,常有大群野驴出没,生态良好。

 

野马滩

上一篇: 矿物与矿床景观
下一篇: 没有了!
联系我们
格尔木昆仑山地质公园管理服务中心
+86-0979-8415122
E-mail:klsdzgy@163.com

copyright 2014-2022 MT.kunlun geopark all right resaved

ICP备案号:青ICP备2022000005号

青公网安备 63280102000035号